热门关键词: 灌溉 | 0 |
 
 
   

科学家认为,中国农业“水资源瓶颈”日益突显

[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10 00:00|点击数: ]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 李荣112日报道:多位农业科学家新近在此间表示,水资源短缺对中国农业的瓶颈约束作用正在趋于明显。中国有必要在培育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孟民、张启发在内的多位农业科学家在一个有关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的论坛上说,干旱缺水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70%,但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每立方米产粮0.8公斤,不及发达国家的40%。这种高耗低效导致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水资源脆弱国。而且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地区之间、季节之间降雨量差别极大。张启发院士说,本来华中、华南地区"旱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降水量有减少的迹象,特别是7月中旬以后,雨水减少的趋向最明显,这个时候正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灌浆成熟的关键生长期,对水的需求最大。

    科学家们说,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推进生物节水战略意义重大。如果在节水抗旱农作物的培育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将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的水资源"瓶颈"。据专家预测,中国只要在玉米、小麦、水稻和秋杂粮的种植领域内实现节水品种的突破,就具备421亿立方米的节水潜力,而且还具有不需工程和设施投入、农民易于接受和使用的优势。

    中国科学家已在节水抗旱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据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博士说,这家国内节水稻研究的前沿机构已建立起科学的抗旱性评价系统,筛选出优异的抗旱性种质,获得了一批抗旱候选基因。利用旱稻的节水抗旱性和水稻的丰产性,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旱稻不育系,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杂交旱稻的三系配套,培育成一批节水抗旱稻种,在生产上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作物的抗旱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作物许多不同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性状、大量功能各异的基因以及许多重要的生化代谢途径。在有限的材料、性状、基因和较为单一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研究存在很大局限性。科学家们说,如何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在作物抗旱机制研究及抗旱性改良上取得突破,将是全面发展节水农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农业农村部
  • 云南农业信息网
  •  
       
      技术支持: 百贝网络品牌顾问机构  
       昆明苍松节水灌溉有限公司 昆明苍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昆明市盘龙区东三环西侧金色交响家园16栋
    电话:65653988(总机) 63839588(办公室)
    传真:0871-65719395 滇ICP备110053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