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灌溉 | 0 |
 
 
   

杨凌节水技术创出农民增收之路

[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0 00:00|点击数: ]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都遭遇了大范围持续干旱,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再次拷问了我国“靠天吃饭”的水利隐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把重点放在了农田水利的建设上,节水农业再次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杨凌作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肩负着科技示范和推广作用,而杨凌节水灌溉技术则集成多项先进技术于一身,以节水技术为核心,创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节水技术创出农民增收之路

“使用地膜节水灌溉技术后,即增产增效,又节约成本。”谈到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收益,新疆阿勒泰地区农场的庞智笑身有体会。前几年,听说新疆地方农场的同志采用了杨凌秦川节水公司的节水灌溉产品后,效果不错。于是,庞智笑们便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示范性地做了2000亩的节水灌溉项目,主要种植打瓜,没想到使用后,效果比预计的还要好。“在采用地膜节水灌溉以后,现在十几家的用水量才是以前一家的用水量!”

新疆阿勒泰地区农场隶属新疆富海县管辖,是自治区农业厅建厂最早的一个地方国有农场企业之一,打瓜、向日葵是农场的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已经种植了十多年,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灌溉农业随着山上积雪量的减少也逐年下降,再加上大量土地盐咸化程度高,弃耕的地也在逐年加大。庞智说,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后,打瓜的产量每亩地净增产60公斤左右,当期就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在新疆,节水灌溉所用的软管是一年一回收,回收按照三公斤补贴一公斤的标准进行,相应地,成本也就更低了。目前节水灌溉项目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的一项技术性革命了,实现了从浇地到浇庄稼的历史性变革!

“干旱少雨,靠天吃饭”是过去人们对陕北传统农业生产的深刻印象。“听不见黄河的水响就不敢种红枣。”是陕西榆林当地的农民曾流行的一句谚语。而如今设施农业、林果经济等却成为陕北传统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榆林农业更是近年连续刷新了多项全国高产纪录。这就是杨凌节水农业在陕北干旱地区创造的又一个农民增收神话。

“没有杨凌的科技就没有我富裕的今天。”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村民孟浩海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他2000年承包了580亩的荒山,开始栽植枣树的时候,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两三千块钱。但现在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上百万。“我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有这么高的效益。”孟浩海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

5年前,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靠天吃饭的无名小村,干旱的土地曾使许多农民的诸多希望变成失望。如今,孟岔村却成了闻名遐尔的示范村,2000多亩荒山的沟沟壑壑已被整齐划一、合理密植的枣树林所覆盖,宛如一条载有绿色希冀的长廊。

“以前我想都不敢想,500多亩地,专家们只用2个人就能灌溉完,又均匀又省水,还能抽个烟、聊个天。过去用管灌,100多亩地就得20多个人,管子长度超过了10米,人要抬着管子绕着树跑,累得人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孟岔村村民孟好海感慨地说。

据了解,自2006年陕西省科技厅和榆林市科技局立项实施山地红枣微灌技术以来,米脂县地方科技部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植户形成三结合机制进行科技示范,现已建成全国最大面积的山地红枣微灌示范区,经济效益实现了三个跨越。一是进行了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山地红枣每亩经济效益由500元增加到1000元的跨越;二是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与传统灌溉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山地红枣每亩经济效益由1000元增加到3000元的跨越;三是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与微灌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孟岔模式”,在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地区,创建了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典型,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的样板。

土地产值最大化节水70%,增产30%以上

“现在的孟岔村,到处都是红枣林,180亩无法造林的山地都栽上了枣树,所有能用的山地都利用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有科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孟岔村一处接近90度的陡坡上,几十棵枣树都可以旺盛地生长,让人叹为观止。汪有科说,他们专门设计了陡坡控水渗灌技术,保证了陡坡枣树与其它枣树一样丰产,使180亩无法造林的山地全部栽植上枣树,让土地产值真正做到了最大化。

据了解,米脂县位于榆林市南部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红枣是这一区域传统的特色果品,也是当地重要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生产效益并不高,平均亩产仅为150公斤左右。200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认为,米脂县孟岔村必须走生态型现代农业之路,通过现代微灌技术让有限的水资源在山地得到充分利用,达到增产增收。如今,在孟好海的示范基地,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滴灌技术,只需要1人,8天就能浇完整个枣园。省时省力、保证了枣树得到及时灌溉,产量是没有灌溉、矮化密植条件下红枣产量的3.3到4.4倍,是管灌、矮化密植条件下红枣产量的1.3到1.6倍。使得红枣平均亩产达到1320公斤,节水70%,增产30%以上。如果与传统栽植方式、不灌水相比,亩产量增加了近10倍。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伴随着杨凌节水灌溉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运用,以往贫瘠的山地被一片绿色覆盖,传统的灌溉方式被彻底颠覆。

据了解,2005年11月,新疆巴州和硕县曲惠乡实施了戈壁滩经济林滴灌工程,项目实施前,该地为戈壁滩,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通过节水工程的建设,不但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戈壁变成了绿洲。项目实施当年,采用了经济林(大枣、杏树)行中间套种大瓜的种植模式,每亩产出瓜子8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为8元,每亩直接经济效益640元,而滴灌总投入为560元/亩,当年仅套种作物产生的收入就收回了工程投资。而且,通过项目的建设,对当地沙漠化的治理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应,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增收得到了同步协调发展。

明显的增产幅度,低廉的投资成本,神奇的综合效益,使节水灌溉技术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影响。

节水技术大有文章

“气候变暖和环境变化是一道难题,如果没有农业节水技术的进步和推广,用水量要增加1000亿立方米。”“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中国,要解决‘这道难题’,就必须建成相对完善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这也将是中国的粮食及生态安全的保障。”今年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土保持与节水农业专家吴普特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在数量上存在水量少,质量上存在水质差,灌溉设施老化,灌水技术落后的特点。从地区上看,陕北地区干旱少雨,主要种植土豆等经济作物;关中地区则是主要以蔬菜大棚和果树为主,这些都适用于节水灌溉工程项目。

节水灌溉是农业生产发展必须采取的技术手段,通过节水灌溉系统的推广使用,可以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目前,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已累计在陕、甘、宁、蒙、新及华北石质山区等地推广应用1500万亩,增产粮食6.6亿公斤,增收7.3亿元,节水3.7亿立方米,解决了129万人、223万头牲畜饮水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效益最大化。

 
  • 农业农村部
  • 云南农业信息网
  •  
       
      技术支持: 百贝网络品牌顾问机构  
       昆明苍松节水灌溉有限公司 昆明苍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昆明市盘龙区东三环西侧金色交响家园16栋
    电话:65653988(总机) 63839588(办公室)
    传真:0871-65719395 滇ICP备11005342号-1